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反思 

往事难以忘怀

已浏览:12852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3-21

                                                               往事难以忘怀

                    -----纪念孝高毕业30年

          今年春节是在外地过的。闲暇时在儿子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微信。通过微信,看到了一个个近三十年未见到的同学:陈楠生、陈运海、杨泽明、欧阳南宁、黄建中等等,思绪的闸门也随之开启。前两天,老班长詹红兵发微信,希望我能为30年聚会写点东西(不敢称文章)。激动之余,欣然应允,忍不住提起笔舞文弄墨一番,聊作对师生之情、同学之谊的珍惜,亦是对30年同学聚会的期盼。

         一、孝高的肉包子

        跨入孝高的大门,我们便开始了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八十年代初期,社会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足,很多东西还是凭票供应。孝高食堂的伙食对我一个来自农村的小子来说已是天堂了:学生食堂供应蔬菜、粉蒸肉、肉包子;最便宜的一份蔬菜是5分钱,最贵的是粉蒸肉(不常有),一角二分钱一份。星期天早上,食堂供应肉包子,二两饭票加一角一分钱可以买一个。要想吃到肉包子,就不能睡懒觉,可星期天是一周中唯一不早锻炼的时间,睡个懒觉对我们亦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怎么办?大部分同学只能采取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方式,要么选择睡懒觉,不吃肉包子;要么选择吃肉包子,不睡懒觉。终于有一天,一个聪明的主意诞生了(我现在想不起来是谁的主意):每个周六晚上,我们寝室(101室)轮流派一个人洗干净一个脸盆,凉干,第二天早上用此脸盆将全寝室同学的肉包(每人最多两个)买回来,供好睡懒觉的室友们享用,就这样,我们寝室做到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孝高的肉包子有皮薄、味香、瘦肉多、汤汁油而不腻等特点,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尽管我们那时是正长身体的年龄,但能吃完两个似乎都有点撑。离开孝高后,我一有机会就想用肉包子解解馋,不管是出差途中,还是在朋友家里。可惜的是,我再也没有吃到过与孝高肉包子可以媲美的包子了。

             二、“子期”的由来

        高中时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17),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我仔细地看了课文后的注释,由此知道了一位向氏名人向子期,我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在我洋洋得意时,也正是从学习这篇课文开始,有同学不喊我的名字,称呼我“子期”了。我现在依稀记得,第一个喊我“子期”的是胡德芳,以后是言益民,再后是喻甦、黄建中、戴伯勇、周雨灯,肖四汉、段红、……。就这样,“子期”代替了我的真名,在同学中渐渐流行起来。

       我喜欢“子期”这个名字,因为她在我懵懂的年龄,给了我追寻的目标(向氏名人);因为这个名字是同学们喊出来的!至今,我一直使用的邮箱号“ziqi65”中“ziqi”即是“子期”的意思,这也可以见证我对“子期”这个名字的喜爱。

           三、高考前夜

        1984年7月6日晚,随着第二天高考日期的到来,我们这些即将走上考场的莘莘学子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孝高规定这天住校学生可以自由活动,但晚上不能离开校园。白天,我们尚且以复习、闲聊来打发时间,但晚上干什么呢?在百无聊赖但有点胸有成竹的情形下,不知是谁说:白天路过露天电影院,电影院晚上上演曹禺先生大作改编的电影《雷雨》,听说是首映,我们去看电影吧。这一提议得到了戴伯勇、胡德芳、黄建中、喻甦、肖四汉、吴大桥和我等七人中六人的赞同(另一人是提议发起人)。

       在学校吃过晚饭,我们便盼着太阳快快下山,因为只有在夜幕的掩护下我们才能翻越围墙跑出去(当时孝高大门不许学生外出,“戒严”了!)。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8点左右,太阳终于躲到山里去了,我们七个人乘着夜色从学校大门南边的围墙上成功翻越出去,享受了《雷雨》的首映。

       看完电影,时间已是晚上十点多了,我们返校时刚走到孝高大门外,便被邱校长堵个正着。可能是考虑到第二天有高考,他没有批评我们,只嘱咐我们早点休息。见邱校长没有批评我们,我们心中暗暗窃喜,回到寝室,冲了凉水澡便睡觉了。

       7月10日,高考结束了,上午我们忙着看高考试题的标准答案,为估分、填报志愿做准备。此时班主任陈老师接教务处通知,说是邱校长有事找我们。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校教务处,一看邱校长的脸色,便知道是怎么回事。邱校长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七个人,批评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但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了,大意是我们七人无组织纪律,对家人、学校不负责任,考试成绩会受影响,等等。好不容易等他批评完,我们便飞一般地逃了出来。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们七人除大桥没发挥好考上武汉水力电力学院外,其余六个胆大包天之徒都考上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又在一起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

       说实话,当时我不是很理解邱校长,甚至有点抵触情绪——看场电影是多小的事啊。现在从这件小事中,我理解了以邱质模副校长、陈材信老师、万迩遐老师、陆美峰老师、王益珊老师、胡维志老师、郭善全老师等为代表的可爱的孝高的老师们,他们为我们的学习、成长付出了多少的关心关怀啊!没有他们,我们中有很多人的命运可能会改写;没有他们,我们可能不会明白很多人生道理;没有他们,……。

       我从此事中明白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名话的含意。

       四、唯一的合影照片

      高考完后接下来的几天,同学们在忙完估分、填报志愿的事情后就没有什么事了。这时我们的心情是比较轻松的,虽有高考时某些题未能答出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虽有暂时摆脱书本享受自由的喜悦,但也有即将分别的忧伤。就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我和我的上铺,亦是我高中好友之一肖四汉想到一起了:去照张合影,以纪念我们的友谊。说干就干!我们来到商业大楼照相馆(当时孝感最好的照相馆),梳头、整装,在镁光灯下尽量显出平静的样子,终于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作品-----高中唯一一张合影。

       照片上,我们各有一只手搂着对方的肩膀,显得亲密无间;两双眼睛注视着前方,仿佛期盼着我们的未来顺利、光辉(2008年,肖四汉回孝感住我家时,我给他看了这张照片);照片的右下角还有“84.7”的记号。这是我在孝高学习期间唯一的合影照片(班级毕业合影时正好有事外出没赶上),我十分珍惜,因为看到他,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高中时的美好时光,想起我的好友之一肖四汉,想起那些可爱的老师们,还有我那些可爱的同学们。所以,我每每凝望着她,我的思绪飞越很长很长,……。

        五、巧遇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段旅程,偶有相聚,亦人数有限,但有两次巧遇,我至今仍记忆深刻。

       一次是1996年,我出差广东回孝感的T124列车上巧遇吴业宏。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车到湖南,已是吃晚饭的时间。我和同事从餐车就餐完后,正坐在下铺闲聊,眼睛不经意间注意到有一个人正从我们的铺位旁通道上走过。这个人好眼熟,我脑子里一下子闪现出高中同学吴业宏的身影。可能是他,宁可喊错,不可错过。于是,我大喊一声“吴业宏”。正在我的同事及其他人诧异的时候,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到!”。没错,这就是我的另一位高中班长吴业宏(高中时他喜欢用“到!”来答应同学的呼喊)!他仍然是那样精神,那样富有朝气;个子不高,但特别精干;脸颊子微红,透着健康的气息。我从他的交谈中知道了他的近况(他当时在《炼铁》杂志社做编辑),并且相互间留了单位联系电话(那时我们还没有手机)。从那之后,我们除刚开始电话联系了几次以外就再也没联系过。最近从“孝高八四一”微信群中得知他在加拿大继续从事出版事业,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再一次是二十一世纪初(具体时间已记不清了),我在武汉回孝感的大巴车上,巧遇田文。因此次是女同学,细节就不多说了,留点悬念吧。

       这两次巧遇,我曾与部分同学说起过。因有这两次巧遇,有时出差途中我会多关注些周围人,总想给寂寞的旅途增添一份欢乐——“他乡遇故知”。但现在,我明白了,这是一种难舍的同学之情吧!

                 向望清  (孝感高中84届1班校友)

                2014年3月13日于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