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孝高 

孝感日报2021年5月21日第三版《科教周刊》

已浏览:4145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5-21

 

      鲜 活 地 立 德 树 人         

  ——记孝感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孝感高中教师张蓓

通讯员肖高升

前日,孝感高中年轻的生物教师张蓓刚从讲台上走下来,就收到被授予孝感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喜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毕业来孝感高中后,就一直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俯首耕耘;像一个朝夕与幼苗为伴的农夫,播洒绿野。她说,教学生“立德”是我的初心;鲜活“树人”,是我教育手段的追求。

  把学生引向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常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张蓓说,课堂不只是用来传知识、解题目,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一个周一的大早,张蓓刚踏进办公室,就看见等在那里的五六个学生手上端着一盘盘“发霉的怪物”,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不停地问:“老师,我的芒果表面为什么长出了大小、颜色不同的斑点?它们是什么?”“老师,豆腐表面长出不同颜色的绒毛,还可以吃吗?”……同学们对“怪物”充满了疑惑。张老师为什么要学生们在周末去培养这些“怪物”呢?

原来,,张老师本周就要带学生学习《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专题,专题中有许多次位概念如“无菌技术”“菌种”“菌落”“发酵”等,这些概念枯燥,如果在课堂上生硬地灌输,在生活中他们也许还会困惑,所以,她想了一招:让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们走到生活中去,观察身边随时都会发生的生活现象。把这些观察融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再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疑问。

 “食物表面形成的各色毛霉是菌落聚集形成的。那么,这个菌落上的菌种从哪里来呢?”张老师将这个问题抛出后,同学们马上意识到,原来食物表面和空气中原本就是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只是在那里等待着合适的条件生长、繁殖而已。学生们茅塞顿开,也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日常防疫工作中,要强调常洗手、勤消毒。张老师继续问:“如果我们要培养酵母菌来酿酒,怎样避免空气和容器表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呢?”“除了酿酒,生活中,还有没有食物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得到的呢?”……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很快将学生思路打开,他们马上联想到妈妈奶奶做米酒时的洗洗刷刷、腌制各种咸菜时的传统智慧。

  教学生肩负责任

清明时节,回乡祭祖的同学们都领到张老师给的一个课外任务----拍摄一张自己认为最美的家乡风景照。同学们返校后的生物课上,张老师投影出了拍得较好的3张照片让大家欣赏。经欣赏、讨论,学生们对这些风景印象更深刻、对照片更爱看了。张老师接着问:“这几幅照片为什么如此之美?”“如果你是自己家乡的大学生村官,你将如何运用生态学原理打造一个生态、农业同步发展的乡村呢?”……这些联系生活实际且又开放的问题,学生乐意思考,情不自禁地调出已有的知识储备,各言其志,说明理由,表明态度,谈出自己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理想。这一堂生物课,既是一堂对种群、群落等知识的复习课,也又是一堂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必修课。

 前不久,国家号召接种新冠疫苗时,正逢张老师讲解《基因工程》中的内容,班上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在下课时拦住她:“张老师,我爸爸妈妈单位组织他们去打疫苗,但他们仍有安全顾虑,您从专业角度帮我们讲解一下疫苗的制作原理好吗?”对此,张老师不是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带领这几名学生上网查找关于疫苗的最新资料,利用《基因工程》这一章节中的相关知识与学生讨论各种疫苗制造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经过两天的研究,这几名学生似乎都成为了“疫苗专家”,还自发组建了一个关于新冠疫苗的“答疑小分队”,为其他同学科普关于“腺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等的相关知识。

老师还记得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话:“学生求学读书是为明做人之理,如果我们教出来的学生缺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那是教育的失败。”她说,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传递一种对待社会的态度,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肩上责任重大,从而培养积极的生命观念。

  为学生当好人生导师

老师接到一个刚大学毕业学生的电话,学生告知诉她,自己也要成为一名教师了。她感谢张老师为她埋下的梦想种子,更感谢老师对她的“世范”影响。

放下电话,张老师的思绪即回到16年前。刚进大学时导师对她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犹在耳边回响。那时她就将当一名优秀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如今她更深刻体会到,教学生做人,有时比教知识更重要,学生的修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和示范

 打来电话的这个同学,高中时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尽管她身上还有很多如接受能力强、善于表达等优点,但总是怀疑自己的智力。课堂上老师提问,她不敢举手,甚至对自己已经有了答案的问题,回答起来也支支吾吾。针对她的不自信,张老师课上对她合理设问、及时表扬,课下沟通、积极鼓励,带她走出了学习困境。

老师为了提高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把握差错状态的能力,无数个夜晚挑灯苦战,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探究教法;珍惜每一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及时把优秀的经验用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也许,那个当上教师的同学正是张老师的示范给她的职业选择

 

左喜银给西藏高考学生送牛奶

通讯员胡磊  高考前夕的512日,身在农村扶贫一线的左喜银老师特地订购了10金典有机纯牛奶,委托校团委胡老师转交给了高三年级的10名西藏学生,以此表达一位内地妈妈对西藏孩子们的关心和厚爱。

左喜银老师虽然身在乡村振兴建设一线,但仍挂念着在孝感高中学习的藏娃们。当下,在离高考仅26天的关键时刻,她特买来牛奶为高三的西藏学子加“奶”,鼓劲。对因事故未到场的2名西藏学生,胡老师也委托其他同学代为转赠。

2020年抗疫期间,左喜银老师全身心为留在学校的西藏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 ,被西藏学生亲切地称为“左妈妈”,其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诵。她先后受到市、省表彰并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20年春,她又主动请缨参加乡村振兴工作,在青山绿水环绕的田间地头,一刻也未忘记仍在学校学习的每一个西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