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孝高 

开放性地理试题设计反思

已浏览:1739 来源:孝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7-08

中国考试网于2022年5月5日刊载了姚泽阳等发表的“‘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考地理考试内容改革:目标定位、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一文。近日,联系2021年和2022年湖北省新高考地理试题,再次拜读该文,深感其对高考试题命制的导向性作用。

该文指出,设计复杂多样的情境化高考地理试题,有利于引导深度学习、推动情境教学,进而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最终达成以考试内容改革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的目标;而重视开放性设问是设计复杂多样的情境化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途径。

从目前新高考的考题看,开放性设问成为新高考的一个命题方向。如2022年新高考湖北卷地理试题的主观题第18题第(3)问和2021年新高考湖北卷地理试题主观题第16题第(3)问的设问都有较强的开放性。2021年新高考湖南卷、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2019年新课标Ⅰ卷等新高考试卷也都出现开放性试题。

为了迎接“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考地理情景化试题的新变化,广大的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在试题命制方面也进行了情景化设计,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仅以2021年湖北重点高中12月联合考试地理试题第17题为例进行反思:此题以阿联酋造山引雨的设想为背景材料。材料介绍了阿联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同时配有阿联酋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海陆分布及地形图。设问分为3小问:“(1)根阿联酋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该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的原因。(2)分析阿联酋造山引雨的可行性(3)说明造山位置选择地及理由。”第(2)和第(3)问的设问,看似都是情景化设计的开放性设问,对应了注重开放性设问方式的情境化试题设计思路。而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答案设计缺乏开放性。本题第(2)问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北部、东北部有面积广阔的海洋,由于气温高,海水蒸发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当地地形平坦,在平坦的地面上人工造出山地,对气流抬升作用强,容易形成地形雨;国家富裕,资金充足。”第(3)问的参考答案是“造山位置:国土南部。理由:南部地区荒漠广布,地价低;南部造山降水后形成的河流较长,利于利用水资源和改善自然环境。”很明显,两问所给出的答案是唯一角度的,并不是可供学生参考的多个角度的答案。这样看来本题情景化试题的设计并没有摒弃封闭式设问的发式,只是戴着开放性试题帽子的封闭式试题。

这样的答案收窄思维空间,使得原本设问的发散性思维遇到了障碍,会误导学生正确答题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这样的情景化试题的效度会大打折扣。

2.设问情境问题显化。本题第(3)问的设问是“说明造山位置选择地及理由”,那如果把答案设计为开放性的答案,如将答案设置为将“造山位置”在“国土南部”的基础上加上“国土北部”或者“国土东北部”;且分别增加对应“选择地”的理由。是不是这个情景化的设问就圆满了呢?结论是否定的。因为不论在该国的哪里造山,成本都非常高,而地形抬升产生的降水量也非常有限。荷兰此前提出一个建造一座高1931米高山的计划,成本高达2300亿美元。相对于荷兰所面临的广阔的大西洋,阿联酋东北部所面临的阿曼湾和东部所面临的波斯湾水域面积小得多,且附近地区多为热带沙漠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因而,阿联酋水汽来源贫乏得多,其造山成本就更加高昂了。也就是存在阿联酋造山引雨的不可行性。因此,此不可行性的设置,明显应该在第(2)问“分析阿联酋造山引雨的可行性”的答案中予以体现。而第(3)问的设问因和第(2)问可行性的不确定性相矛盾而失去设问的意义。

纵观本题的三问,设计者意图是通过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来理解阿联酋造山引雨在国土南部的原因,这本质上是使情境问题显化。从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影响考查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大多属于劣构问题,通常缺乏明确的问题目标;但是这种情境问题显化的设问缩减了问题空间,使得原本要求考生从情境材料中发现和提炼的劣构问题,简化成为目标明确的良构问题,失去观察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表现的机会。

显然,情境问题显化和答案缺乏开放性的开放性试题设计不仅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推动情境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还会限制和误导学生思维发展。 因此希望广大的一线地理教师在进行开放性试题设计时,注重规范性,提高情境化开放性试题命制的品质。

(原载2022年7月8日《孝感日报》)

撰稿 胡可花

编辑 黄华松

审核 陈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