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之窗 > 孝高记忆 

年趣

已浏览:12849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3-25

 
年     趣
                                  ——故乡回眸之四

     今年过年我生活在喜悦和忧伤的复杂情感纠结之中。老伴走了,孤独感产生了,怀旧的心理更强烈了。远远近近迎庆新年的鞭炮声,电视里回家过年的说唱声,把我从现实带回到过去,带回到六十年前闭塞的故乡,沉浸在童年所感悟的古朴亲和的年味之中

    俗语云,“小寒大寒,一年过完”。此时,乡村父老便要愁着为过年作点准备。在我的印象中,有两件事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是做米糖果,这是妇女们的事。家家户户冬腊月间多少要晒点阴米,炒成米泡,再把事先准备的大块谷芽糖连同米泡放在锅里加温融化,趁着温热做成一个一个圆圆的糖果,或者把融合了谷芽糖的米泡平铺在木板上,冷却后切成一片一片长方形的糖果。乡村的人很厚道,这粗俗的糖果便是送给左邻右舍前来拜年的孩子最好的礼物。另一件事是打糍粑,这是壮年男子的事。我们村里有一个巨石凿成的粑缸,年前三五天,家家忙着做糍粑,左邻右舍的男子前来帮忙,粑缸从这家抬到那家,糯米蒸熟后,倒在粑缸里,三个人各拿一根粗大的木杵不停的在缸里夯打,四五个人轮换。大约半个小时,糯米成糍,倒在木置印版里,冷却后便是一块块圆圆的或方方的糍粑。这些糍粑自己舍不得吃,而是年后走亲串友的拜年礼品。

    吃团年饭的习俗自古就有,与今日特别的是,祭祀祖先的仪式很隆重。饭前,桌上摆满祭祀的牲醴,神龛上点上腊,敬上香,一阵鞭炮轰响后,烧完钱纸,尊长领着子孙长跪叩头。我想,祭祀这样的虔诚是不忘根本啊。家乡的团年饭一般是在早上。各家各户,不管境况如何,鱼肉多少是要准备一点的。在团年饭上,全家人围坐一张桌子,彬彬有礼用饭上菜,但好菜都舍不得吃,想留着年后待客之用,依稀记得,一碗最好的蒸肉往往留到了过月半。除夕之夜,一般要守岁,似乎是辞旧迎新,图个吉祥如意,岁岁平安吧。说起来有趣,那时既无音乐,又无电视,家人只好在堂屋里烧起木柴烤火闲聊。烤火的木柴往往是干树蔸子,烟子多,小孩爱多嘴,一会儿“没柴(财)了”,一会儿“烟薰死人”,言语多不吉利,所以贴对联时,家家的堂屋里都贴有“童言无忌”、“诸事顺利”等字样。快到五更,家家都要放一挂长鞭,俗称“出行”,预示在新的一年,家人外出,大吉大利。

    大年初一,家家门口贴上了对联,挂上了灯笼,颇有新年气氛。全村的人起得很早,供奉了祖先,男的纷纷走出家门,挨家挨户拜年。此时,不分尊卑,不分贫贱,走到哪家,就作揖打躬,祝福问好,气氛是那么和乐,关系是那么融洽。跟着凑热闹的孩童,还会接到不少花生、糖果,或是表示喜庆的红蛋呢。早饭过后,料理了灶台的妇女们打扮一新,也走出来了,家家祝福,户户拜问,遇到晴好的天气,大婶大妈们还会在哪家宽敞的门前坐着拉拉家常,谈谈年事,平时哪有这样的闲暇呢。夜晚,家家门口的灯笼点燃了腊烛,在那没有电的年代,漆黑的夜晚,这闪闪烁烁的光亮,给新年增添了无限生趣。

    初一过后,便是走亲访友外出拜年了。村前小道上,人来人往,大都背着圆圆的或方方的糍粑。人们一年到头辛苦忙碌,难有空闲,此时带点微薄之礼,以示对亲友的敬重。记得我家亲戚多,提着糍粑来拜年的也很多,招待吃饭以后,客人告辞,祖母接下糍粑,在包袱里放点花生苕片或糖果,表示回馈。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同样,我家也背着糍粑到亲戚家回拜,回来时包袱里也有点回馈。这种古朴的拜年习俗家家都有,年年都有,它标示着人际的和谐,融合着暖暖的情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今日故乡的新年气象已大不一样了。电视机前的欢笑替代了烤火守岁的闲聊,漫天飞舞的烟花替代了烛光闪亮的天灯,手机短信的新年祝福替代了走村串户的恭候。但是童年所感知的古朴年味仍有耐人感叹之处,因为它清淳、和悦,叫人难以忘怀。

                                  刘绪煌 写于二〇一五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