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高考动态 

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已浏览:41732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04-28

  

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姜钢

 

●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质和核心。

●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科加强考查的基础上,其他学科也要在试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高考命题要将中学教学中法治理念培养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内容提炼、整合出来,使法治理念的考查能够贯彻到有关学科的试题中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实质和核心, 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考试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原则,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积极构筑理想和道德支撑;结合德育为先的育人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入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和共同促进,塑造出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建设者。

  众所周知,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实现社会纵向流动的重要途径,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高考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也是拓展、培育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育人方式。人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这是对高考教育功能的形象比喻。发挥好考试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形成选拔、评价、教育引导、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不再是单纯的选拔功能的优化和提升,而应是更加有意识地发挥考试在育人方面的导向功能,发挥好高考对中学教学反拨的指挥棒作用,特别推动素质教育实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教育考试质量,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用考试改革这根杠杆,来撬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着力点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考试引导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当前, 在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体系下,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主要通过命题工作来实现。试题作为考试内容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蕴含并集中体现高考的育人导向。多年来,高考命题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落实教育部的具体部署,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能力考查和题型功能研究,通过改进命题方案、创新试题设计、丰富题型考核功能扎实推进命题改革,确保了试题的质量,在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维护了社会公平。特别是近年来,在命题工作中更加注重渗透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能力考查;不断创设新题型,丰富题型的考核功能;创新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方案,提高能力考查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合理控制试卷难度,发挥区分选拔功能等,通过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教育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高考命题工作要更加注重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找准各学科考试内容改革的突破口,细化学科考查方案,探索把学科能力考查与思想道德渗透结合起来的方式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科学命制试题来实现考查考生能力和水平的目的,提升命题质量,实现考试内容改革在新常态下跨越式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

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德”是规矩、“德”是精神,“德”就是真善美的一切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一种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公民个人的道德观念。“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的是非曲直标准,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国家人才培养有着战略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要通过教育教学,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充分展现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真理力量,增强学生的价值观自信,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高考试题中要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时事政策的了解、思考和把握,考查学生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价值准则的理解;要从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考查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本质区别,使学生深刻理解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和文科综合等科目更具优势。语文可以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并将之内化为行为准则。政治可通过考查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典型事迹,使试题的主题和材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地理可通过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全球化视野。在文科加强考查的基础上,其他学科也要在试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高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

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强调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教育是关键。“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一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部明确指出教育要体现依法治国的理念,并“将宪法法律纳入升学考试”,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真诚信仰宪法、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各级教育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考命题要围绕法治教育的目标,将中学教学中法治理念培养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内容提炼、整合出来,使法治理念的考查能够贯彻到有关学科的试题中去。如政治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实践活动素材,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和重要法律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宪法和法律知识、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内容的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思想认识,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理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做好投身到法治建设实践的积极准备。历史科可以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通过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实现对青少年热爱宪法、保护宪法、自觉遵循宪法的法治教育作用。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汇在政治、哲学、经济、艺术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代表了各民族的优秀品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在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中,也可以适当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如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不要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是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目的。

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

提升高考对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是能不能在科学技术、艺术文化上有超越他国的能力,关键是能否培养和造就世界最高水平的科学家、艺术家。

  高考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把考查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在命题中各学科应联系实际,深入探索考试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发挥高考在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积极作用。创新能力考查在理科试题中要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试题可以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前沿问题为背景和切入点,比如核能的利用及存在的风险、电池技术的改进和瓶颈、转基因的利与弊、化学与食品安全等,通过设计考查创新能力的试题,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积极实践,关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思考科学进步如何造福人类。文科试题也要考查创新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

  高考命题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贯彻好“一点四面”这一改革主题,一是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改革发展的思路上来,特别是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改革观、发展观和方法论,使之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放大镜”和工作的“解剖刀”,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价值观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关键问题。二是要紧密联系中国现实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和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了解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探究其原因,增强现实感和时代感,培养热爱祖国、善于思考的可造之材。三是各学科的考查要浸润到试题中,不能脱离学科实际,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要通过融汇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试题的方方面面。四是要积极探索能够反映学科本质特征、具有学科特色的考查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摆脱唯一答案的思维模式,鼓励新方法和新解答。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不断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为推动教育考试事业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 -09/04/content_9065.htm,2014-9-4.

[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10/28/content_2771714.htm,2014-10-28.

[5]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

【作者: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