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孝高 

对接新课标、回归课本和课堂

已浏览:2646 来源:孝感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02

对接新课标、回归课本和课堂

——2022高考文言文命题分析及文言文备考路径

孝感高中李素琼 褚浩

2022年新课标统领下的新命题形式的文言文阅读,进一步彰显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考查,命题的原则是“稳中求变,变中出新”。我们认为,在2023年高考前的文言文复习备考中,做到对接新课标、回归课本和课堂很有必要。

对接新课标,彰显核心素养

2022年高考文言文命题遵循了新课标“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导向。

 2020年之前,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大多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类文本,2022年阅读材料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诸子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选用了《战国策·魏策三》《战国策·秦策二》《说苑•贵德》等,体裁更为多元化和丰富,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战国策·魏策三》《战国策·秦策二》基于叙事主线,展示不同人物事件及智谋的博弈,分别展示孟尝君、张仪、原轸的家国情怀,重视学生的价值培养,《说苑·贵德》以吴起告诫魏武侯“国之宝在德不在险”,晏子劝说齐景公供养老弱孤寡等历史记载,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中“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文言文选材显露新的讯号,它不再局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不再只是人物传记或纪事本末,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古文皆有可能入选,突破性强,凸显了命题的创新性。

2023年高考文言文选材或许与朝代、题材、体裁无关,人物传记类、纪事本末类、散文类等都可纳入考查。复习备考中要对接新课标,减少刷题,扩大阅读,加强不同文体、风格、主题选文的研习;尤其要重视通过解读经典课文,进而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的能力。

回归教材本源,贯通知识素养

高考试题中的文化常识一向是学生的难点,有时他们感觉漫无边际,但2022年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重视与教材的联系,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作用,加大了教考衔接的力度。比如全国新高考1卷、全国甲卷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中的文章是中学教材中的常客,叙事性强,适合中学生阅读,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很多都是学生感兴趣并应该学习的。全国新高考1卷文化常识选择了符合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选择了常见的“寡人”“百乘”等常见文言词,选项中关联了初中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内容,难度适中,重视了平时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运用,有效地指导了语文的教学和备考工作。全国甲卷和乙卷的11题不再考查文化知识,而是考查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的理解,或考查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且与教材所学要点关联紧密,涉及到《鸿门宴》《赤壁赋》《岳阳楼记》等。加大对教材的考查力度,增强了考生对试题的亲切感,体现了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命题意图。

2022年高考文言文的命题证明,复习备考中要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教师要重视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精神的养分。

回归语文课堂,重视基础知识

2022年更重视文言阅读的基础性,试题更加灵活,文言文从侧重记忆能力的古代文化常识,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考查。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判断对于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理解,如新高考Ⅰ卷中的“国门”,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二是判断阅读材料与教材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或用法是否相同,如新高考1卷结合课内知识对比考查“蔽”的含义,乙卷结合课内知识对比考查“食”“放”“靡”“悲”的含义,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判断。考查文中词语和课本文章中词语意思的异同,以课本为基,对文言文词语的积累,注重知识迁移的能力。

2022年的文言文更重视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性,考点的设置落实了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层级: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人们估计在2023年高考中会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复习备考中,师生要立足“课堂”,用好“教材”,应知尽学,应会尽练,积累基础知识,课内关联课外,掌握基本能力,立足引导学生构建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和常见的特殊句式等主干体系,链接文言知识课外的延伸。

(原载2022年12月2日《孝感日报》)

撰稿 李素琼

褚 浩

编辑 黄华松

审核 陈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