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成果 

对“如何用好政治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已浏览:6964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4-22

  对“如何用好政治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张俭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省的实施,政治新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用好新教材也就成为贯彻课改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那么,高中政治新教材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又该如何处理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呢?结合使用新教材以来的切身体会,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新教材内容体系调整较大

新教材将高中政治的知识内容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在必修模块增加了一本全新的《文化生活》,此外其他内容与老教材相比也有较大变化。例如《经济生活》与《经济常识》相比,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容量有所减少;二是知识的难度有所降低;三是将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的理论成果编入教材。总体来看,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少了,但是与老教材相比实际上是有减有增。那么,教师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既要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知识的衔接,又不能受制于老教材的思维定式,讲的太深太难。所以,对新教材已经删去的内容没有必要大量补充,但对新教材提到学生需要用到,而教材又没有讲透的内容,教师可适当补充拓展,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必须的知识铺垫,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需要立足高中三年做好总体的教学规划,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必修和选修的教学任务。如果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深浅,妥善处理调整的内容,就可能会顾此失彼,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每一框内容的呈现上,新教材因为容量的限制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某些知识的讲解在逻辑结构上也作出了较大调整。所以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觉得,后面的内容不讲,方框里的“知识链接”不讲,就不可能把前面这个知识点讲清楚。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材正文第一目就直接介绍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商品的含义只简单提及,商品的基本属性更是作为一个“探究问题”被放到了后面的方框里。这个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对教材讲解顺序作适当调整。因为学生了解商品的知识是正确认识货币的前提,教师不把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讲透,学生就难以深刻的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而且到后面学习“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也没有知识基础,显得脱节。所以,尽管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但也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的利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应做到灵活准确的把握。

二、新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探讨生活现象背后的一些道理,从而正确理解我们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认识能力。

新教材“必修模块”的四本书首先从名称上就表现出了浓厚的生活色彩,在每框内容的呈现上,更是竭力贴近学生生活,遵循从生活到理论的这一逻辑顺序。所以,每框题的第一目往往都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镜头”开始说起,逐渐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所学内容。例如:在政治生活《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中,第一目首先介绍了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焦点访谈》,通过分析这一节目备受关注的原因,引出政府的权力需要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第一目首先呈现了全国人大选举国家领导人、听取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投票表决等场景,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是怎样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有哪些职权”,随后很自然过渡到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在经济生活《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框中,对人们消费心理的分析更是紧密结合了当代中学生在生活消费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同学之间逢年过节应该送什么样的礼物,小林的奇特裤子是一种什么心理,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应该怎样看待等等。在新教材中,诸如此类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利用,这些“问题情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近,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去掉政治课“枯燥无味、脱离生活”的帽子。运用学生身边的案列进行分析,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作出正确价值选择的能力。这样以来,政治课在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世、情感态度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不再认为政治课是“无用、无味、无趣”的三无学科。所以,新教材的这一特色应该被广大教师充分的彰显和利用。

三、新教材更加鼓励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创新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老师们还会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计的“问题探究”较多,要求学生列举、归纳、讨论、辨析、调查、填充,分组实践,有些活动还要求学生课下继续实施完成。在每个单元之后,还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列举学生生活中的案列,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探究,得出相关的结论。这里体现出了新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的理念: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不仅看教师如何教,更要看学生如何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问题,因此,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问题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倡学生使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新教材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革新。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一味的充当知识的传播器,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教材中的问题探究、综合探究,教师要灵活的加以利用,引导学生通过列举、分析、归纳、,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教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合作与思辨,如何去发现知识。例如:在政治生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框,教材介绍了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具体渠道,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是其中之一。“听证会”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有所了解,但却没有机会参与。为了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听证会的举办,深刻认识社会听证制度对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教材在最后的探究中建议学生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这是一项很好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会收集资料、提炼观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阐述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活动的实施方案,先就学生关注的问题确定听证会主题,例如“各班学生集资给教室安装空调问题”;再明确听证会应该邀请的各界代表,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由各小组分别进行实际调查,准备资料;最后,按照模拟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阐述自己观点,听证会主持人对各方的意见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这一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对公民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教材安排的还有很多,教师利用的好,对贯彻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在学校中共同学习、活动的中心舞台;教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造课堂,改造课堂就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特点,发挥新教材的优越性。教师应该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从以知识、技能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让课堂充分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充分闪耀学生的生命光彩。为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段练、在体验中成长。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的回归。


(张俭《对“如何用好政治新教材”的几点思考》获孝感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