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成果 

此时无声胜有声

已浏览:8322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4-22

  此时无声胜有声

——浅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沈娜娜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432000

 [摘要]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进行,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一切诗歌都以情感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表达对象,在高中的诗歌教学中更是应该紧紧抓住诗歌的这一特征,引导学生体味诗歌中的情感,并用诗歌这一文学样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  情感 角色转变创作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声唱道:“人生充满劳碌,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把生活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心灵深处,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在这个世界流淌;“诗意地栖居”就是摒弃现实社会的声色犬马,不时仰望头顶那片灿烂的星空;“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简洁明净的自然怀抱中简单而真诚地生活,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保持充实“和谐”宁静的心态。

“诗意的栖居”是一种境界,它存在于能够读诗、领略诗歌之美的心灵。然而现实的喧嚣让更多的人走向被动接受的网络,走向庸俗的电视剧,诗歌作为涤荡心灵的清泉越来越边缘化,这种社会现实也反映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表现为学生不喜欢读诗,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他们的读多半滞留在考试要默写,所以必须背诵,至于诗歌中的美,诗歌传达的丰厚情感等内涵则被搁置。有人说“少年情怀尽是诗”,然而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少年尽不识诗。所幸的是随着课改的推进,我自己在教学中不停反思、总结,决定改变教学思路,做另外一番尝试。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有一首小诗:

生命的树上

调了一枝花

谢落在我怀里

我轻轻的压在心上

她接触了心中的音乐

化成小诗一朵

由此可见,诗歌是用生命最真实的感受凝聚而成的,绽放在心灵至上的音乐,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也曾经在一首诗中写到:

把一言、一笑、一叹、一瞥都造成

精美的作品,充满恐惧和魅力

把一滴泪变成珍珠一粒

这就是人世间诗人的痴情

这就是他的财富、生活和雄心

所以,“恐怖是诗,希望是诗,爱是诗,恨是诗;轻视、忌妒、懊悔、爱慕、奇迹、怜悯、绝望或疯狂全是诗”,诗歌包涵如此丰富的情感,必然带来丰厚的审美感受,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即让学生在课本中鉴赏,体味文学中的真、善、美。而“诗歌对于情感的表现或慷慨悲歌,或转辗反侧,或大喜欲狂,或大悲欲绝,或悱恻不已,都显得强烈而浓郁,缠绵而悠长。即使是叙事诗,也是诗人满怀激情地歌唱一个故事。”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要义,我以为是从情感带入手,让学生能在诗歌的海洋中领略诗人寄予在诗歌中的爱恨喜悲,在读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洗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欧洲阿尔卑斯山景区的导引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美景需要放慢脚步,流连玩赏,读诗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要达到以感情为契机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读诗,不能急功近利,于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诗歌鉴赏,可以少点明确统一,多点个体感悟。
    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的身份发生改变,新课改的理念,把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再是主导者。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这种模式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非教学中的“主导者”,是“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老师知识传授的作用,学生少主动性,多依赖性。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丧失。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改下,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引”的角色,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者,因为有“引”的作用,充其量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叶圣陶老先生有言“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师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角色转变。诗歌作为一门高度语言凝结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的。对诗歌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们各自不同的探索。

这样的理念给了启发,新课改之下的诗歌教学课堂,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助力下尽情驰骋想象的翅膀,进入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我的理解。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可以“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习惯将诗歌的分析结构做权威式的概括。从而导致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讲授唯一的分析结论,形成了学生理解上的被动性、单一性、概念化等现象。这是与当前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以在新教材第一册第二课《死水》为例,课后练习有这样的题目:“死水”可能有什么象征意义。这题目的设置,应该为我们鉴赏诗歌提供些启示: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但对象征的还原不可一概而论。在教学中教师解读《死水》,通常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但是了解这些是远不够的,除了指导学生对这一层深意的理解外,还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现实来解读“死水”。因此,在指导学生分析象征手法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要言之有理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在实际的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分析“死水”的象征意义,有的说“死水”象征一种绝望的情感,是一个绝望的灵魂;有学生表示虽然“死水”象征的究竟是什么说不明,但整首诗却令他不寒而栗,感到深深的厌恶和恐惧……学生的这些解读都符合诗歌“诗无达诂”的阅读理念,都应该是允许的。再例如豪放派的代表苏东坡,有着“大江东去”的壮阔场面与豪迈情怀。但是不是豪放派所有的词都是这样呢?实际上,苏东坡本人的《江城子》一词,怀念自己的妻子不幸早逝,抒发了浓重的哀思。这首诗情词凄切,感人至深。此词虽不属婉约,但也不乏绵绵情意。这也是说明对诗歌的理解是不能以概念来判定的应该用心灵来感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者角色的成功转变。

其次,引导学生用诗歌表达情感,书写怀抱。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学生会用会仿写诗歌,至少会改写诗歌为优美的散文,电视剧镜头,才是鉴赏最佳境界,上层次了。学生仿写,开始也许幼稚可笑,也许缺乏形象思维,但是经过老师点铁成金术,妙手回春术,学生也许欣然而笑,敬佩之至,至少会豁然开朗,顿悟多多。所以,老师大力号召学生仿写诗歌,改写诗歌,可以全班讨论,修改,投稿。培养小诗人,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情。老师自己带头仿写,改写,展示也可。古人有之,今人江泽民还仿写李白诗歌呢,毛泽东引用古诗句当自己的诗句也多呢,温家宝讲话运用古诗,风流倜傥,语惊四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像诗人一样观察、体悟、书写生活。如在有一次介绍了郭沫若的诗《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这是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时发现自我,表达对自身万分自信的豪情壮志,在鉴赏、学习完之后,有一位学生心有所感,写了一首小诗:

美丽诗

看那花儿,多么美丽

我的容颜,就如这美丽的花儿

看那月亮,多么美丽

我的容颜,就如这美丽的月亮

如果你要问我

花儿、月亮谁最美丽

我要告诉你

我——最——美——丽 !

这首诗很尽管短小,却写出对自己年少青春的爱与欣赏,是一种自信和快乐的显示,甚至是读起来有些纳西塞斯的自恋,但是诗歌不就是人的情感的极致表现吗?反复咂摸,这短小的《美丽诗》竟有种别样的魅力。又如有一次我们讨论高中生活中的压力和成长中的烦恼,有位同学写了这样一首诗:

深蓝色的幻想

如果可以变成一片天空

谁不愿意,在雨季遮起厚厚的雨帘

让阳光在雨季依然灿烂

如果,可以变成一道光芒

谁不愿意,在没有月亮的夜晚

让世界不再冷清幽寂

如果,可以变成一只风筝

谁不愿意,摆脱那强硬的细线

飞向自由

如果,可以让时光回到活泼的童年

谁不愿意,在漫天的雪花中

和它们一同嬉戏

如果,这一切都可以变为现实

谁,还会向我一样

在深夜

望着湛蓝的星空

傻傻幻想

高中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无论夜深人静,还是风雪雨晴,陪伴在侧的是只影青灯,清风明月飞雪晴阳,于是,幻想是放松的一剂良药,这首《深蓝色的幻想》,用深蓝色来喻天空,用天空来带自由,用自由来写压抑,起到了很动人的艺术效果。还有,学校旁边有条道路两旁尽是高大的梧桐,每年夏去秋来,阵阵秋风催促的梧桐叶翻飞飘落,一位学生写下一首《一封梧桐的来信》:

清晨

阳光未到

乘着黑暗的掩饰

信使秋风

送来了梧桐的信笺

光儿

在秋风小憩的时候

跳着蹦着

来了

又调皮地从我手中夺过梧桐的来信

拆开

才发现那是一片梧桐的叶子

干干的就好像那种掉在地上会发出响声的叶子

我接过仔细翻看

未曾发现一粒文字

然而我却依然高兴

因为,我知道

那是梧桐代秋天向人们问好

于是,我向梧桐招招手

秋风醒来

又从我手中接过梧桐信

飘走了

那是

他向其他人传播问候去了

这首诗清新自然,写出学生对季节变化的留心观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是用一颗少年柔软干净的心灵来感悟自然,感悟我们生活的世界。

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用情感带动阅读,必须鼓励学生动笔写诗,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在诗歌的韵味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

诗无达诂,诗歌鉴赏具有独特性。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多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索,教师只能起个引导作用,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游泳,他才能学会游泳,一开始也许他游泳的姿势不好看,但老师的姿势肯定代替不了他的姿势,老师可以指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不能代替学生鉴赏和创作,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鉴赏,但不能代替学生。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在诗歌的海洋中学会鉴赏和创作。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遥远的先秦开始,中华民族的先祖便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诗歌的辉煌,登上了一个又一个艺术颠峰。从遥远的《诗经》到盛唐的李杜,从豪迈的苏轼到悲壮的谭嗣同,从浪漫的郭沫若到朦胧的舒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绵绵不绝。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便不能不加强诗歌教学。我们必须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去重视诗歌教学。而作为一位在新课标改革中身份应发生改变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中重视个体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感受,引导学生自己创作,以情感的教育来带动学生对诗歌当中真、善、美的追寻。

参考文献:

 ①威廉·赫士列特《泛论诗歌》,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9页

②《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42页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④《诗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陶福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3月
⑤《语文教学设计》,时金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

⑥《流云小诗》,宗白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08月

⑦《女神郭沫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2月

⑧《美丽诗》、《深蓝色的幻想》、《一封梧桐的来信》作者分别为孝感高中2008级16班杨必琛,程顺,刘嘉宇。

                            (沈娜娜《浅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获孝感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