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孝高 

孝感日报2018年03月23日科教周刊

已浏览:9809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4-16

 

孝感高中党员赴大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作者: 通讯员肖攀东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220

 本报讯  通讯员肖攀东  3月17日至18日,孝感高中第三党支部全体党员在大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该支部全体党员参观了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和徐海东大将及亲属烈士纪念馆,在大悟金岭村开展了“精准扶贫”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部分党员教师还在对口帮扶学校大悟一中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评课和联合教研。孝高党委和大悟一中党委就“结对帮扶”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有效可行的帮扶举措。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作者: 孝感高中卢艳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541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了兴趣,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怎样才能有效利用我们已有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运用神秘有趣的小实验,诙谐幽默的视频,及教师风趣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种方法——

        一、神秘有趣的课堂小实验——“白糖变黑雪”

        白糖,是大家经常食用的一种物质,它白色的小颗粒就像冬天的白雪。然而,通过实验却能将它立刻变成黑雪。如果你不信,那就请看下面的实验吧。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投入5克左右的白糖,再滴入几滴浓硫酸,迅速搅拌,白糖顿时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这时候老师适时提问,谁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反应?

        原来浓硫酸有个特别古怪的爱好,就是它与水结合的欲望特别强烈,它不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连其他物质中的氢氧元素也不放过。只要一相遇,它就非得把水夺过来不可。白糖是一种有机化合物(C12H22O11),当它遇到浓硫酸时,白糖分子中的氢氧元素以2:1的比例,立刻被其夺走,可怜的白糖就剩下炭了,变成了黑色。浓硫酸夺过水为己有之后,并不满足,它又施展另外一个本领——强氧化性,把白糖中剩下来的炭的一部分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跑出来。这个实验就是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神奇,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人文化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必修二“苯”结构的学习中,介绍凯库勒式的由来。我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地给同学们讲述凯库勒发现凯库勒式的经过。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化学家,长期被苯分子的结构所困惑。一天夜晚,他睡梦中忽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触电般猛然醒来,终于提出了苯分子结构。对此,凯库勒说:“让我们学会做梦吧!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此时,老师适时引导,指出凯库勒的梦中发现并非偶然,这是跟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对问题的执着追求分不开的。同学们现在只有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今后才能有所发明创造。

        三、古诗词的巧用

        最近在腾讯新闻上有这样一则新闻,“逼死文科生!大学生用化学元素周期表做春联你看懂了吗?”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南京林业大学的同学做的新春对联上联:Ag  Zn  Na  F  Ga  Hf  Mg;下联:Re  Sg  Tc  Au  As  Sc  Ti。翻译过来就是:迎新纳福家和美,来喜得金身康泰。文科生表示,我们看不懂。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同学们利用化学中的元素符号,做出的春联确实非常棒。

        著名爱国将领于谦写的《石灰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决心。这首诗第一句反映的是开采石灰石的物理变化过程,而后三句则反映了与石灰石有关的三个化学变化。在高温下石灰石分解为生石灰,接着就是生石灰的熟化,最后是熟石灰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过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使得同学们在诗歌中体会于谦的民族气节的同时,又了解了诗词中相关的化学知识。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事半功倍。

        四、形象的类比学习法

        用生活常识类比化学知识。比如对于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问题教学中“不交叉原则”,采用生活常识类比法,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概念。采用两辆车的相遇问题,只能相遇不能相撞,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不交叉原则,更好地理解氧化还原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