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孝高 

孝感日报2018年02月23日科教周刊

已浏览:4946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8-03-08

 

为霞尚满天

——孝感高中退休教师生活小记

作者: 孝感高中陈燕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132

 

 

  如英国谚语所说“人生六十才开始”,这正是孝感高中退休教师的生活观。他们坚守讲台几十年,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历史贡献,如今桃李满天下,也是颐养天年的时候,而他们把退休当作人生的再出发,让每天过得红红火火,彩霞满天。

        夕阳生活真灿烂

        学校退休教师的两处活动场所,分别设有乒乓球室、棋牌室、体育运动室、麻将室、阅览室,配有空调、饮水机和相应设备、器材、用具。每天不是象棋盘上搏弈,就是乒乓球台上厮杀——学校老干科定期组织棋类和乒乓球比赛。

        阅览室桌上摆满了《当代老年》、《中老年保健》、《楚天都市报》、《孝感日报》、《健康时报》等报刊。每年重阳节孝感郊外都有老教师郊游的身影。满头银发、风度翩翩的李秉一老师带着夫人,每天在广西北海美丽的公园跳着优美的华尔兹;卢加凡老师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近年又迈出国门,东南亚、欧美大陆、非洲大陆均留有她坚实的足迹;陈瑞华、王继瑜老师正在市老年大学学习;年逾八旬的叶渠梁老师一生笔耕不辍,仅在退休后二十载就撰书11本,达400余万字,其中突破110万字的《杜甫诗集典故探义》即将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退休教师们把日子过得充满诗情画意。

        化作春泥更护花

        身板硬朗的教师,以不同形式发挥余热。胡胜勋、陈材信老师先后热情地出任孝感高中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侯寿生老师重上讲台,拿起粉笔,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周济民老师今年98岁,仍思维敏捷,经常在《孝感诗词》和学校校报上发表宣传孝感和鼓励师生的作品;杨竹安老师作为“爱普生示范学校”工程志愿者,积极为乡村教育计划尽力,以精神扶贫报效社会。石曙东老师任班主任时的91(5)班人才济济,同学们走入社会后多有作为。2012年,石老师知道他们有意资助家庭困难的在校学弟学妹的消息后,便与他们商量建立“9105班特别助学金”,从该年起,每年坚持资助1万元给10名困难同学。

        与时俱进尚年轻    

        学校老干党支部重视老党员和老同志的政治生活,鼓励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支部积极组织学习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为支持学校发展,老教师们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老干党支部被评为孝感市离退休“五好支部”,陈杏荣、刘绪煌老师被评为孝感市离退休“四好党员”。年逾八旬的“孝高人”微信群主陈材信老师幽默地自封为“孝高民间宣传部长”,坚持向老同志发布各类正能量信息。大家在微信群里发布品位高雅、内容丰富、怡情养性的文章、图像和视频,一起分享夕阳中的幸福生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孝高退休教师胸怀开阔,如夕阳正红。

一盆温水一芯烛光

作者: 孝感高中二(3)班梁栩川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790

记得小时回老家过年,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当春晚的华灯异彩告一段落,一声熟悉的“妈妈,我给您洗脚”却让在座的所有人为之动容。我仍记得,那淡淡的灯光里,长辈们脸上温暖的笑。

        是啊,越来越快的节奏让生活的步履匆匆掠过,人们越来越无暇顾及身边的一点一滴,连那些美好善行的惊鸿一瞥都可能来不及细细揣摩。在这时代前行的万端激流中,那个端着一盆温水,踉跄前行的孩子无疑是一芯烛火,以其微光温暖了多少人的心,也慰藉了多少零碎的光景。

        一盆温水,于细微中蕴真情。曾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心存感激的人,都曾被这个社会的善意温暖过,细微而永恒。”的确,这世界很大,渺渺于其中的那些善行又是何等细微,但正如孩子手里的那盆温水,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永恒之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或许不只是书中的一段话。慢下来,静下来,心弦所动或许不为少年强说愁。于是,便有了深夜书店,仅将打烊时间做出了一点小小的改动,而慰抚了深夜里多少寂寞的心灵;于是,便有了公园里一个个“无心”留下的小窝,让那些流浪的小生命有了家;于是,便有了马路垃圾箱旁一瓶未拆封的牛奶和几张纸……细微之处见真情,我想,这就是那个小男孩想告诉我们的。  

      “莫以善小而不为”,自古便有先贤警醒如是。因此,生活中无数小事彰显人性之善。当听闻“福州大妈”公交上将一位老人吃饭时撒下的米粒一颗颗拾起的一路无声的善行时,当看到“地铁小哥”用一条腿抵住一旁那个摇晃轮椅的一路无言的关爱时;当目睹马路旁那一个个浅绿的身影一次次弯腰,十字路口一个个橙红的身影一次次抬手,作出一路无悔的付出时,我想,这就是人性,这就是那个小男孩想告诉我们的。

        的确,一颗充满温暖的心,虽说不一定能带来足以震撼世界的力量,但却足以慰抚无数颗心。我们需要的,正是这个端着温水的孩子拥有的心怀他人、心怀感恩的那颗“赤子之心”。

教研写作“六乐”

作者: 孝感高中陈继民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732

  和生龙活虎的学生打交道,每天有乐,而时间长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为不断增强工作动力,天天有乐有趣,也为知识能与时俱进,常教常新,就要动脑求乐,就要学习。求乐、学习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坚持教研写作。

        教研写作其乐无穷!

        乐在促进了教学。教学中有了新发现,或许写成文章。发表了,欣欣然将这些经验教训运用到教学中去;未发表,也愉快地将体会与学生分享。由于均是自己精心体味出的东西,教学中与学生交流便自然、深刻。例如高考考成语的机率较高,我便将一些难辨成语编拟成组发表;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仅抠字词的习惯,我便写成《学习文言文岂止是译通》一文见诸报端。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便写一些怎样提高写作水平的文章念给学生听;发现有些学科“练习泛滥”,我便写成《精减练习,学生受益》,在报刊上宣传我的主张。我经常将本班同学见诸报刊的作文念给大家听。这些做法,使我的课堂教学更显活泼而富生命力,对同学们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乐在增长了知识。大学的学习,为中学教学打下了基础,但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又十分具体,欲教学与时俱进,务必不断学习,经常写教研文章就是不断学习的好方式。要写成文章,就要知识准确。长此求准,知识就“精确”了。要写出哪方面文章,对哪方面的知识就得认真学习,因此,多写也利于促进语文知识的系统、全面。若平时写作少,就少有问题逼你学,少有契机供你研,日子一长,知识缺漏的空白就会越来越大。是不断地填补空白还是扩大空白,年深日久,水平区别就出来了。

        乐在学会了写作。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写而自己不会写,应深感恐惧和悲哀。我平时坚持练笔,既活泼了语文教学,又取得了作文指导的发言权。写作多了,与各种文体的接触自然多了,这样,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技巧等就比较熟练,写作也慢慢顺手。联系自己的写作体会讲课,学生更喜欢听。例如讲文章鉴赏课,我若先念念自己写的鉴赏文章,然后要求同学们写,他们便热烈地跃跃欲试。诗歌不太好教,弄不好就十分死板,可由于本人常凑几句歪诗发表,对写诗技巧有些具体感受,由此对诗歌课讲得通俗易懂也比较实在。

        乐在丰富了生活。欲日子过得幸福,就干自己感兴趣而又品位较高的事。我的教学闲暇多用于读书、写作,日子过得充实。可以想见,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滋味啊:教学有感,即想成文;要成文,须精心构思;构思完成,就要材料;然后为收集材料去翻书、读书,钻到书海中,钻到历史中,钻到古文今文章中,钻到某些艺术门类的常识中……有时还要看看《科学之友》、《百科知识》、《光的奇异现象》;读诗歌,与诗人一起吟唱,读历史,同作者一起沉思……这样的生活是忙碌的,有时甚至逼着你像钉子一样地去挤时间。可恰恰就是这种“挤”,让我一直沉浸在忙碌的愉悦中,每天均感到有一轮新的太阳。

        乐在磨练了意志。写作苦,有时甚至苦不堪言。写作欲望闪出了,只是一丝火花,欲烈火熊熊,还有好多苦事:要构思,要看书,要查资料,要拟稿,要修改,等等。深感成功一篇文章的不易。但就是这些不易,磨练了我的意志,严密了我的思维。我情绪高时快乐写,情绪低时咬牙写,从不搁笔。写作时间没有假日之分、早晚之别。鲁迅关于“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名言是我的座右铭。多年来,节假日是我写作的大餐,春节多在爬格中度过。天冷了,跺跺脚,搓搓手;天热了,摇摇扇,揩揩汗;早晚遇灵感,抓几分钟写下来;半夜来点子,披衣拟提纲……写作,给了我一个“壮志未酬心不甘”的意志。

        乐在净化了心灵。当不少人对钱财孜孜以求时,教研写作帮我在浮躁中冷静,在喧闹中沉着,多年来固执地坚守着这一片纯洁的土地。发表一篇文章,稿费和心血不成正比,可喜仍从“成功”溢出。参编或著书,主要是为着提高、总结,求对教学有益。因此,每日走笔,目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教学效果。发表在全国语文刊物上的模拟试卷,每一小题都是自己呕心沥血得来,没一处是剪贴而成。班主任工作让我饱尝酸甜苦辣后,我便用写作去总结,去升华我的人生价值,总结我的工作方法。一次,一位学生因我打开了她的邮件与我斗气,我便写成《我为学生收信函》一文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上,表白我诚待学生的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