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浏览:5955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4-02
课 堂 高 效 有 秘 招
——孝感高中“好课堂”一等奖获得者李茜的物理课堂
孝感高中“好课堂”比赛精彩纷呈,参赛选手都使出十八般武艺,展示自己得意的这一节比赛课。这场比赛中,任教物理课的李茜老师,高兴地将一等奖揽入怀中。是的,她的这节课,讲得自然,流畅,高效,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一节课中,老师要抓的地方很多,而她平时是怎样操作的?我们问到她的夺奖体会时,她说:“要让课堂高效,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把教师该做的地方做到位,以‘严’的要求对待规定动作,以‘实’的态度完成既定环节。”正如此,2018年度,她就已获得“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的表彰。
教材大纲扣到位
2020年底的“孝高好课堂”决赛,李茜讲的是圆周运动“向心力”这一节,她认真研读教材,发现新旧教材“着眼点”有了变化:老教材先从数学的角度推导出向心力,新教材则是先在感性上得出向心力。于是,在她按新方法设计了本节课内容后,总觉得学生从感官上应该更好接受些,可结果并非如此。课后,有的同学对感性认识得出的结论产生怀疑,李老师细研后发现,在物理学科上有些同学可能偏向于感性认识,有人可能偏向于理性认识,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兼顾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做“稳”课堂教学。
虽说资料很多,但李茜每次上课前都会认真研读大纲、教材,以及教材配套用书,并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取舍。她视教材为宝,往往将每节内容看三五遍后,都能挖到宝藏,发掘出教材区别于其它资料的独到之处,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归纳。课本上的“做一做”栏目,模型简单,随手可得,李老师都会演示给学生看,并鼓励他们课后总结实验感受。有的同学进入高中后,发现课本上关于物理量单位的写法和初中不太一样,资料上更是五花八门,她经仔细翻阅课本,才发现从“单位制”这节内容之后,课本发生了变化,原来课本是想说明统一单位后才能在解答时略去单位,只留最后的单位。这一发现让她如释重负:“终于可以清楚地向学生解释原因,统一标准,引导他们规范答题了!”
课堂演示做到位
李老师说,物理课能“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有效地展示实例,才能感受物理之美。这节比赛课需要分析各种圆周运动现象,她便用了一个常见的实例: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一根轻绳拉着一个小球,绕一个定点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过,讲台上的展示学生看不到,如果用一块木板代替桌面,便可以在学生面前移动展示了。”她说着便立即到学校木工房找了一块大小合适的废旧木板,选择了较为美观光滑的纸包装。她在课前的多次操作中,又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型,实验效果却不太理想,绳子总会缠绕在固定的钉子上,导致小球圆周运动的半径逐渐减小。这个结果让她十分困惑,于是一有时间就重新尝试,思考原因,最后才发现主要原因是木板不够光滑,阻力使转动半径不断减小,不适于演示匀速圆周运动。由于这个不到位的实验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临上课时,她只能将这个用汗水换来的实验教具放弃,改用新的实验。
平时,为了让课堂实验做到位,她准备了多种自制演示教具,如水流星、沙袋等。李老师准备手工缝制沙袋时,连做什么形状,用什么样的绳子都想到。她又发现,如果将手工缝制沙袋打开,倒出沙子再扎紧,可能不方便操作。沙袋的想法不行,她决定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装沙子,便于增减沙子,也方便密封和连接。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具,是她日思夜想,多次辛苦修改的结晶。当时她担任一年级3个班的物理课教学,她嘱咐自己,学生从接触高中物理起就要进行正确引导。为了兼顾好课程教学和公开课,她只能抽空和深夜来精心准备教具。这些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得到同行们的认可。
以生为主想到位
物理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严谨、逻辑严密。李茜老师总是事先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为准确地引导学生,有时精细到每句话每个词,然而,由于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就必然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一次,李老师讲对物体随圆盘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问到“向心力由谁提供?沿什么方向?”时,有学生受生活假象的干扰,错误地回答“向心力由摩擦力提供,沿圆周运动的切线方向”。于是,她拿出沙袋模型,引导他们感知向心力是类似于绳子的拉力,即指向圆心的合力,由此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她说,课堂上学生出现不同观点甚至错误是正常的,心中只要有学生,就会热情地对他们因势利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此李老师深有体会。“向心力演示仪”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装置,她课后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掌握实验原理,但是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些问题讲解多遍,依然有人出错。对比二者的听课效率,她发现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兴趣浓厚,愿意主动参与、主动思考,效果好,收益大,而那些被动听课、被动做题、缺乏主动思考和求知欲的学生,其效果不佳。她深情地说:“我相信没有一个学生会有意犯错,课堂上要多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以提高学习效率。”
我 写 “下 水 作 文”
孝感高中语文备课组组长 周雁
语文老师布置完作文题后,不少学生会抓耳挠腮,而只是“派活”的我们就很少有这种“干活”的痛苦。欲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甘苦和想法,发现学生作文中遇到的喜怒哀乐,从而更科学地进行作文指导,我以为老师还是“痛苦一下”,做点与学生同时动笔的“下水作文”为好。出于以上动机,我常做点“下水作文”。现举一个我“下水”作文的实例。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我结合上述材料,依要求写了一篇题为“但得兼济天下,不辞先善其身”的“下水”作文: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指出“人们的利己性行为往往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却又在其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中表示“同情和爱战胜并约束人们的自私,并把人们结合成可运转的社会”。由此可见,在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自爱与爱人的矛盾冲突,是长久困扰人们的问题。
而实际上对这一问题,早在我国古代就已有人给出了答案。王安石说:“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爱自己与爱他人,从来就不是一个矛盾的冲突面,而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两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便体现为,爱自己是一切的开端,而爱他人便是其延续与发展。
“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学会爱自己,珍惜生活,尊重生命,丰富人生的意义,是热爱他人的开端。
明代学者吕坤认为,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毫无疑问,热爱自己是人生的必修课,若是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珍惜,而是自暴自弃乃至自残自毁,生命便没有了意义。人们对生命的拥有,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却也是一份需要独自承担的责任。试问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糟践自己的人,又怎可能做到爱他人?又如何将自己的价值奉献给社会群体?王安石有言“能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此言得之。
“爱人之心自芳菲,迢迢不断如春水。”学会爱他人,延续善良,推己及人,增加生命的厚度,是热爱自己的拓展。
在《羊皮卷》的结尾中,那句“我要用全身心的爱迎接所有人”的呐喊振聋发聩。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若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便是用自私与冷漠切断了人际沟通的纽带,个人存在的意义便显得单薄而苍白无力。爱他人本质上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自己,是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延续和拓展,从生命角度而言,爱他人可谓是一种需要。儒家所讲的兼济天下,便是一个由爱自己到爱他人的蜕变过程。
当今世界正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动荡变革期,如何处理好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关系这一问题应被提至每个社会公民的议事日程。在学会爱的过程中,人人应当同时关注自我与非我,将此二者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定位,发掘自身价值,让两者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效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的进程中,迸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共建稳固而有凝聚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如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所言:“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自我的动力,却是一切关照全人类伟大事业的渊源。”愿君谨记:
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彼此推动和支撑,才能使爱意长驻,爱心永存,但得兼济天下,不辞先善其身。
我的这篇“下水作文”不一定强于所有学生,但“甘苦寸心知”。这次作文,让我获得许多快乐和启迪:提高了对生活认识的水平,增强了构思和布局文章的能力,活跃了写作思维,丰富了运用语言的技巧;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思想,理解学生的写作下情,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指导,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做下水作文”先苦后甜,真是“一本万利”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