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师风采 

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田野

已浏览:7054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9-06

 

在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的课堂上,我始终铭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学生的脑袋不应是被老师填满的,而是自己努力生长,最后长成智慧的田野,因此,让学生绽放主角光彩,就成了我不断探索课堂的课题。我常常设法用巧妙严谨的问题设置,让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既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能力又开发了智慧潜能,展示出他们丰富的才情。

听一听,思想的回音。一次上《窦娥冤》这一课,学生听了彭蕙蘅演唱的河北梆子版中“刑场”一节后,我向他们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中与原文有许多不同,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改?改得好不好?虽是传统戏剧,但由于是带着问题听,同学们都听得非常入神,有人还拿起了笔,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听完后,我给了10分钟时间让大家整理、交流。同学们找出了多处“不同”后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说,窦娥抱怨婆婆不是亲娘,不来救她,不来看她。婆婆解释后,窦娥又道歉不该背语伤人。开头这样一改,突显了窦娥受冤后无人可依的孤苦和愤懑,和一老一少在那样的社会求告无门的郁闷和无奈,但抹煞了窦娥的纯善和孝道,这样会削弱戏曲的悲剧性。有人提出,戏曲中增加了婆婆给窦娥梳头的情节,更加突显了两人的情感之深和窦娥的无辜,让人同情。但节奏过于“缓慢”,容易让观众疲劳走神……我作为语文老师,做了一回主持人,还顺便补充了与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句式变化的相关知识。学生讲到什么,知识就带到哪里。这种带考点式的点评,大家对选文的认知更深刻了。同学们独具见解的思想回音,像花儿一朵朵绽放,整个教室充满灿烂和新鲜。

画一画,隐藏的主题。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一课,难点在于理解主题。我让学生设计此文的封面来展现他们对主题的把握。事先给学生看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变形记》的封面——图的背景是夜晚,中央是一根灯柱,亮着荧荧的光,灯罩上方坐着一只抱腿背对着读者的甲虫,无比寂寥。同学们认真观摩,我要求他们画画时注意对象、大小、位置和色彩。马上就有同学说,我不会画啊!我说,可以用文字画,也可用粗线条勾勒。最后,当我拿到学生的作品时,不禁惊叹:当他们愿意去做某件事时,真的愿意花大把时间精力,埋头其中,展现出他们能力的精彩。

有的同学用文字绘画,画了格里高尔一家人。格里高尔与家人一门相隔,格里高尔是甲壳虫的外形,背上嵌着一只苹果(看来这位同学还专门去看了后文),但他的影子是个悲泣的小人,他的父亲满脸嫌恶,妹妹不满地朝格里高尔喊着什么,母亲眼中含泪、默默凝视,三个人的影子都是异形虫子,远处是协理匆匆逃走的身影,他的影子是金钱的符号。有的同学直接拿起铅笔,画了一颗大大的心脏,心脏中间嵌着流泪的甲壳虫格里高尔,格里高尔的中心位置又揣着他的家人……一幅幅别样的作品投影出来,除受到阵阵掌声的鼓励外,更重要的是同学样对本文的主题豁然开朗了。

审一审,人心的天平。鲁迅的小说《祝福》是经典篇目,但因时空距离,学生很难投入学习,于是我选择用分小组、开法庭的方式,就“祥林嫂之死”这个案件,展开两个流程:嫌疑犯出场介绍与自辩词;审判结果宣讲,包含主犯,从犯,量刑。

第一个流程,各路人物上场。同学们心细如发,发现了鲁四老爷书房的秘密,发现了四婶“你放着罢,祥林嫂”的语序变化,发现了柳妈打皱的脸上的笑,甚至发现了卫老婆子不再理被赶出鲁家的祥林嫂,小叔子强压着嫂子的头再嫁,连“我”惦记的鱼翅也没放过……同学们读“自辩词”时表演得惟妙惟肖,引起其他同学一会哄堂大笑,一会拍手叫绝,整个课堂既活泼又严肃,称得上一个让人“悲泪”纵横的小法庭。第二个流程,课堂展开辩论赛。主要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自杀,祥林嫂是主犯,其他人全是从犯;另一派认为是他杀,人物上婆婆为主犯,精神上封建礼教为主犯。正反两方你来我往,各执一词,从课上一直辩到课下,从口头一直辩到笔头,越辩情越深理越明,经这些细“辩”,小说中的相关知识得到显现,小说的相关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原载2021 93日《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