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孝高新闻 > 校园新闻 

孝高好课堂决赛活动系列报道(二) 砥砺深耕行致远 “新质课堂”竞芳华 ——孝感高中生物教研组2025年度“好课堂”决赛圆满落幕

已浏览:171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4-20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好课是磨出来的,只有教研不止步,教育方能阔步前行。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探索高效课堂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 4月16日、17日孝感高中生物教研组举行了2025年度“孝高好课堂”决赛活动。本次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模式,按照“新质课堂”理念,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课题,这是“新质课堂”教学的探索,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展示。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活动,党委副书记、校长程敬荣到场督导。

6804692a4c731.jpg

高一生物袁圆老师授课现场

袁圆老师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克隆猴诞生的意义,同时引出细胞核的重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利用课本资料探讨细胞核的具体功能时,袁老师制作教具让学生上台展示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美西螈核移植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讲解细胞核具体结构以后,袁老师将DNA携带遗传信息与细胞核控制遗传与代谢联系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结构完整,气氛活跃,跟随科学家的研究脚步,提升了学生科学思维,内化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智慧和对复杂生命活动的精准调控。

68046931277dd.jpg

高三生物姚昌寅老师授课现场

    姚昌寅老师通过科普视频切入课堂,向同学们介绍了癌症靶向治疗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并通过提问引出本节内容——细胞核功能的探索。姚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导学案,对教材的4则资料匠心编排,设计一系列问题,在学生与将要传授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课程讲授时,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分析讨论、表述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同学们体验了实验学科科学探究的乐趣,实现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多重发展。

6804693936a57.jpg

高二生物骆艺老师授课现场

  骆艺老师为激发学生兴趣,以克隆猴动画短片导入,列出清晰的学习目标,以四则实验为例,运用实验中的对照思想,引导高一学生高度概括细胞核的功能。在“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中运用假说演绎法的思想,开展小组合作,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学生们积极讨论,激烈交锋,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由最初的对知识点混淆不清,到准确判断、灵活运用,学习能力阶梯式上升,让人惊喜连连。

680469405017b.jpg

高三生物肖鹏老师授课现场

肖鹏老师以克隆技术(核移植技术)——多利羊短片导入,首先以教材中问题探讨中的我国科学家克隆牛的例子,启发学生,培养科学家精神以及爱国情怀。逐步拓展延伸到真核细胞中细胞核数目多少的学习,给学生思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空间,逐步深入课本上四个资料,观摩先贤的实验过程,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仿佛就是自己在亲自重复先贤的科学实验。引导高一学生自主归纳科学实验的逻辑思路和对照实验注意事项。在小组合作环节,播放细胞核结构的视频,要求学生初步识记,重述视频中关键词,进行实战演练。学生们积极参与,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6804694749c6c.jpg

高二生物刘涵老师授课现场

刘涵老师用模式图和电镜图来展示核膜、核孔、核仁和染色质,让学生感受细胞核的微观世界。用资料分析与问题引导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对细胞核各结构探索欲。用扭扭棒制成的染色质和染色体物理模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关系。课堂还引入概念图构建,助力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理解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适配性。本节课带领学生搭乘“知识显微镜”,深入细胞核这一生命的“指挥中心”,上演了一场充满科学魅力的探索之旅。

6804694f7c09b.jpg

高一生物李舒敏老师授课现场

李舒敏老师结合“单元学习任务”实现对章节内容的整体打通与融合,现场操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力求深化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理解,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由“知道”到“做到”的引领;现场请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真核生物三维细胞结构模型,贯穿始终,为学生示范模型的正确“打开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中学,加深对科学方法——建构模型的理解。本节课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师生互动热烈,充分释放了教师“教”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的动力。

6804695692767.jpg

教学无痕,提升有道。六位优秀教师同台竞技,各展风采,充分展示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理论素养,力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着力点及思维的多元化本次活动不仅为参赛教师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也为加强学科专业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科学探索永无止境,课堂实践唯坚不辍。比赛至此落幕,学习永远在路上。

 

来源:教育科研服务中心

图文:丁娟、周雁

编辑:杨芳

审核:叶延安

终审:罗华荣